知 识 库

浅析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06-11-29 来源:互联网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体制、技术、人才等各种问题的存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唯有坚持政府的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突破关键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把这项伟大的事业推向前进。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我国的制造业,这是一项基本国策。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四大制造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GDP的三分之一,其中钢铁、水泥、化纤、数字控交换机、电视机、手机、微型计算机、摩托车等制成品的年产量连年世界第一。但我国的制造业总体来说大而不强,就劳动生产率而言,我国制造业只是美国的1/23、日本的1/25、德国的1/18;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我国的产品开发周期平均是一两年,生命周期是10.5年,而发达国家产品开发周期是3至6个月,生命周期只有3年。
 
  为了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世界强国的转变,我们必须加快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各行各业都加大了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力度,特别是在2001-200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信息化基础普及之后,自2005年开始,信息化应用及投资已进入新一轮的高峰。在这种形势下,本文对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水平低下,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不平衡
 
  虽然中国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高速增长,但仍处于非成熟阶段,整体应用水平偏低。调查显示,2004年制造行业内的企业有45.2%的企业没有任何信息化应用,接近20%的企业仅有单机应用,大约有1/4的企业目前处在“基础网络阶段”,仅有0.7%的企业体现出信息化成熟的特征。
 
  中国制造行业信息化的特征是“从大到小”,发展极不均衡。大企业由于有资金、人才以及明确的需求,已将运用信息技术视为生存发展之本,诸多中小企业却因资金不足或意识不够,而在信息化大潮中一筹莫展,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资严重不足。据调查,2005年中国制造行业投资的主体依然是大型企业,其市场规模达到139.5亿元,比2004年121.8亿元的投资增长14.6%。而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尚未形成规模,增速为13.5%,低于整体制造行业的增长速度,其信息化的投资比例仅占企业总产值的0.5%。
 
  (二)企业体制阻碍信息化的步伐
 
  对制造业企业而言,技术应用、业务流程和战略规划是信息化成功与否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最初,我国很多企业上信息化项目时,往往忽视企业体制方面的问题,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上,重视技术应用层面的问题,认为技术主导一切,最好的产品和系统就可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后大多以失败告终。后来,即使很多企业开始重视业务流程重组,但是没有触及体制方面的变革,没有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去提出信息化规划,效果也没有实质上的提升。
 
  企业信息化的推行是通过大型信息系统的实施来完成的,而大型信息系统体现的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企业的战略、体制如果不能和这种先进的管理思想相吻合,信息化的实施就会就事论事,不能触及根本。因为信息化归根结底是一种变革,变革就是要摒弃落后的流程,这必然要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引起他们对信息化的抵制。不解决体制改革的问题,信息化难以彻底贯彻。
 
  (三)网络应用不充分,电子商务尚难成形
 
  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商务活动的重要构成,中国制造行业在2002年开始大规模进行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企业纷纷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但由于基础的薄弱、相关知识的缺乏、管理方面的不足,企业耗费大量人力财力而在信息化上收效甚微,在外部仅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发布与交互的功能,基本的电子交易都无法实现,而内部ERP、CRM和PDM等企业管理项目由于实施不规范、内部协调不善,造成无法大幅度地提升效率。计世资讯(CCWResearch)的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04年,中国制造行业约有90%的企业,其网络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收发电子邮件,在这部分企业中,主要企业内部信息发布74%,网上办公24.4%,广告宣传21.7%,网上营销19.7%。门户网站目前所能传播的信息亦非常有限,类似于以往企业内部报刊,对外交互性明显不足。
 
  (四)专业技术咨询服务能力不足
 
  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现在有一部分中介机构可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但大部分仅限于单元技术产品的服务、综合服务和简单的软件应用培训。系统集成和企业管理咨询服务能力较弱,特别是能够将生产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技术有机融合,向企业提供全面服务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不多,在制造业信息化中提供工程咨询、监理服务、技术服务,直接服务于企业的能力还远不能满足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需求。
 
  另外,中介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间往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诚信问题。由于市场发展不完善,制造企业在组织信息化工作当中遇到大量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就于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延缓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五)复合型人才匮乏
 
  信息化人才短缺,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奇缺。由于制造业信息化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施信息化不仅需要计算机技术人才,而且还需要管理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工艺,又懂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普遍缺乏复合型人才,使企业在决策和实施时缺少“主帅”。
 
    二、如何解决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坚持政府的引导
 
  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营造环境,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定政策、建立标准、整合资源、培育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组织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等,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必要的“土壤”、“温度”和“水分”。
 
  政府在引导制造业信息化时,应该注意两个“平衡”。一是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平衡。我国企业的97%是中小企业,64%的GDP来源于中小企业,它们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活力和动力是非常大的。因此,政府在重点建设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同时,应当给予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程以应有的关注,使之与大中型制造企业同步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与进步。二是东、西部地区的平衡。我国中西部地区较之东部沿海,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上都有明显的劣势,因此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时候自然会遇到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难题,这就迫切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从而促进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高。
 
  (二)注重关键技术的突破
 
  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结合应用,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和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可见,制造业信息化的重点在于关键技术的突破,而其关键技术攻关就是围绕“五化”的目标,以应用为牵引,以集成应用带动系统研发,以系统研发带动技术突破,以原始创新促进技术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促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这些关键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通过与企业应用示范工程的需求密切结合,将面向企业、特色行业和典型区域,分层次、分阶段开展集成示范应用,“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渐提高和完善”。据了解,目前,我国在集成化设计、制造和管理系统、数据库、数控以及工业现场控制等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国产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产业初具规模,我国的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PDM、ERP等软件在应用数量上已超过国外产品,并且对国家重大工程和行业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
 
  信息化是未来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实现信息化是我国制造业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坚持“企业是主体、机制是保证、技术是依托、服务是手段、效益是根本”,不断探索有效的机制,各部门、行业、地方要大力协同,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对于企业而言,制造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企业应成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要投资者、主要实施者和主要受益者。首先,企业信息化要更新观念,打破旧的模式,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结构重组,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内部的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其次,要注意资源的共享,以集成技术为支撑,联合进行关键共性应用技术攻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信息化进程奠定技术基础。应该注意的是,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不等于企业单打独斗,要继续提倡和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四)加强中介服体系建设
 
  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营造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氛围的重要内容,也是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体系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一方面,政府要引导,要扶持。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作为政府引导的重要内容,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倾斜,以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中间服务机构要抓住机遇,积极寻求自身的发展与提高。首先,中介服务机构要深入企业调研经营管理情况,了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帮助企业分析研究信息化建设的各方面要求,制定总体规划,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方案,协助企业根据相关标准结合自身需求,选择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软、硬件产品。其次,中介服务机构要自律。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少的有几十万,多的有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为了有效降低企业风险,中介服务机构必须树立“诚信”理念,要站在用户企业的立场,促进合同得以认真履行,保证信息化建设工程在质量、进度和经费使用方面均达到合同的要求。另外,中介服务机构不应当充当供应、服务商的代言人,而应作为连接企业应用和技术研发的桥梁。一方面要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需求牵引拉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开发,有利于培育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产业。
 
  (五)培养专业人才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制造业信息化需要大批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各地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并通过制度创新,调动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制造业信息化的大军,不断把这项宏伟的事业推向前进。